遇挫折不后退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2章 慈救营,回到古代积功德,遇挫折不后退,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张华得知陈志准备将修筑城墙的民夫抽调出来协助赈灾后,他建议县衙可以从灾民中招募部分青壮人手,以工代赈,让他们参与修筑城墙的工作,每日发放粮食作为报酬。如此一来,这些青壮灾民既能自力更生,减轻赈灾压力,又能让修筑城墙的工作得以继续进行。此外,原修城墙的民夫因被抽调出来协助赈灾,建议除了改善他们的伙食外,还每日发放少许工钱,以增加他们的积极性。如此,既能确保赈灾工作顺利进行,又能兼顾城墙修筑,实为一举两得。”
陈志收到张华的建议书后,仔细思索了一番,心中不由得对张华的远见卓识感到钦佩。以工代赈,既能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又能推进城墙修筑,可谓一举两得。便决定采纳张华的建议。他立即下令,成立工赈队,工赈队从灾民中招募青壮人手,参与修筑城墙的工作,每日发放粮食作为报酬。同时,他还下令改善原修城墙民夫的伙食,并每日发放少许工钱,以激励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赈灾工作。
命令一下,县衙上下迅速行动起来。捕快和衙差们前往慈救营,向越来越多聚集在那边的灾民们宣传以工代赈的政策。许多青壮灾民听到消息后,纷纷报名参加工赈队。他们能够通过劳动获得粮食,还能带着家人进入城内居留,无需留在城外的慈救营等待救援,自然千万个愿意。
与此同时,原修城墙的民夫们也因伙食改善和工钱的发放而干劲十足。他们纷纷表示,一定会全力协助赈灾工作,绝不辜负县尊大人的期望。
张华的建议很快见到了成效。由于部分青壮加入工赈队,能带着家人进城去了,慈救营内的灾民减少一部分,余下的物资供应就比较充足,因此他们都情绪稳定。而进城的青壮灾民们通过劳动获得了粮食,一家人生活有了保障,城墙修筑工作也得以继续进行,县城的防御能力得到加强。至于原先负责修筑城墙的民夫,加入县衙安排的赈灾工作中作为底层工作人员,又让赈灾工作人手比较充足。
随着善捐堂和慈救营的设立,赈灾工作迅速铺开,吴城县的东门外逐渐成为了灾民们的聚集地。消息传开后,灾民们从四面八方涌来,有的拖家带口,有的孤身一人,脸上写满了疲惫与绝望,但眼中却闪烁着对生存的渴望。慈救营门外很快排起了长队,除了部分符合年轻力壮条件,被以工代赈那边的机构接收过去,因此得以全家进入城内的灾民外,其他灾民们按照秩序登记信息,领取救济物资。每一份物资的发放都经过仔细核对,确保公平公正。登记完毕后,这些灾民们被专门安排的人手带入慈救营内安置。
慈救营内,帐篷和棚屋逐渐被填满。虽然条件简陋,但比起露宿荒野,这里已经算得上是暂时的避风港。炊烟袅袅升起,空气中弥漫着米粥的香气,灾民们的脸上终于有了一丝久违的希望。孩子们在帐篷间奔跑嬉戏,虽然衣衫褴褛,但笑声却显得格外清脆。妇女们围坐在火堆旁,一边煮饭一边低声交谈,男人们则帮忙搭建更多的帐篷,或是搬运物资。整个慈救营虽然忙碌,却井然有序。
张华和黄荣等人也积极参与其中。尽管县令陈志曾明确表示,县衙的赈灾安排不需要民间团体过多介入,但张华等人并没有因此退缩。赈灾工作千头万绪,单靠官府的力量难免力不从心。于是,张华主动承担了一些外围的工作,比如物资的搬运、灾民的安抚、以及一些琐碎的事务安排。这些工作看似微不足道,却为整个赈灾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前面的好几天,张华作为赈灾活动的发起人,忙得不可开交。他事无巨细地安排每一项工作,从物资的调配到人员的分工,甚至亲自参与帐篷的搭建和食物的分发。从善捐堂到慈救营,他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仿佛不知疲倦。此外,黄荣也负责协调各方资源,确保物资能够及时送达,同时还要处理一些突发情况。他们两人的默契配合,使得赈灾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经过前面几天的努力,慈善救助的工作已经步入正轨,各项事务都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张华和黄荣终于可以稍稍松一口气,可以抽身出来处理自身的事务。不过在完全抽身出来前,张华和黄荣二人决定过去东门城墙上,居高临下的看一下慈救营的情况。
他们站在城墙上,望着城外的慈救营处,曾经无家可归的灾民终于得到一个庇护点,望着忙碌的人群,心中既有欣慰,也有感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