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墨灵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墨灵析,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 事件:王昌龄的朋友辛渐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陪他从江宁(今江苏南京)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遂作此诗送别。
- 作者境遇:王昌龄因“不护细行”“谤议沸腾”,即为人不拘小节、言行举止随意而遭人诽谤,仕途不顺。他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第一次被贬到岭南,三年后归来改任江宁丞,写此诗时正处于这一任期内,处于仕途的困顿时期。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仕途不顺引发的孤独与愤懑
王昌龄写此诗时正处于江宁丞任上,仕途不顺且遭人谤议。这种境遇使他在诗中借“楚山孤”来展现自己的孤独,不仅是送友时对友人离去后自身形单影只的感慨,更暗示了自己在仕途困境中孤立无援的状态,强化了全诗的孤寂氛围,也流露出不被理解、遭受误解的愤懑。
远离亲友的思念与牵挂
诗人远离故乡洛阳,在江南与友人分别,更添思乡之情。“洛阳亲友如相问”直接体现了对亲友的思念,他希望友人能带去自己的消息,让亲友放心,传达出对亲友深深的牵挂。
坚守操守的决心与自勉
在被贬和遭谤的背景下,诗人以“一片冰心在玉壶”表明自己的品格和操守,借此向亲友和世人表明,虽身处困境,但仍会保持高洁品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既是对亲友的告慰,也是在困境中对自己的激励与自勉。
总之,创作背景使《芙蓉楼送辛渐》的情感表达既包含了送别友人的不舍、孤寂,又有对亲友的思念,更有在困境中坚守自我的坚定,丰富而深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