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朗月行》李白
墨灵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古朗月行》李白,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墨灵析,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 借古讽今:表面上是在写月,实际上是借月亮的阴晴圆缺和神话故事,来讽喻现实社会的黑暗和政治的腐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 情感跌宕起伏:从儿童对月亮的天真喜爱,到对神话世界的好奇想象,再到对现实的忧虑和悲愤,情感层层递进,跌宕起伏,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创作背景
- 社会背景:创作于唐玄宗天宝末年安史之乱前。当时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如安禄山等势力逐渐膨胀,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政治腐败,社会危机四伏,国家被搞得乌烟瘴气,大唐王朝表面繁荣,实则潜藏着巨大的危机。
- 个人背景:李白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渴望能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但在朝廷中,他虽曾一度受到唐玄宗的赏识,却未能真正得到重用,且遭受到了权贵的排挤和谗言诋毁。在目睹了朝政的黑暗和社会的乱象后,内心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现实的不满,却又无力改变现状,于是借乐府古题《朗月行》创作此诗,以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喻。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引发对往昔的怀恋
诗中前半部分对月亮“白玉盘”“瑶台镜”等充满童趣的描写,可能源于李白对年少时纯真岁月的怀念。在政治黑暗、仕途不顺的现实下,诗人借回忆儿时对月亮的美好认知,表达对往昔单纯、美好时光的向往,与当下的复杂困境形成鲜明对比。
强化对现实的不满
当时朝政腐败、社会危机四伏,“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等句,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的黑暗势力,借月的残缺表达对当时社会乱象的批判与不满,抒发了诗人对黑暗政治的愤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
李白渴望能像后羿射落九乌一样为国家清除奸佞,实现“天人清且安”,但现实是他遭受排挤,抱负难展。这种创作背景使诗歌后半部分充满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直接抒发了诗人面对现实困境却无能为力的痛苦与无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