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明之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章 (5)从尺寸脉象看五脏六腑疾病,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澄明之路,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当四五日发”这句话,则是指从太阴经受病到症状明显发展的时间跨度。在中医理论中,病邪的侵袭和发展往往遵循一定的规律,而“四五日”则是太阴经受病后,相关症状逐渐显现并加重的一个大致时间节点。
至于“以其脉布于胃中,络于嗌咽喉”,则进一步解释了太阴经受病后可能出现症状的原因。太阴经的脉络不仅循行于腹部,还络于咽喉,与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当太阴经受病时,不仅会出现腹部胀满的症状,还可能影响到咽喉部位,导致咽喉干燥不适。
综上所述,“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这句话,是对太阴经受病后脉象及症状的一种归纳和总结。在中医理论中,这种脉象和症状的出现,是医生判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当然啦,具体病情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医生的专业判断来进行诊断和治疗。所以,如果有相关症状出现,还是建议及时就医哦!
原文: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在中医理论的浩瀚宇宙中,每一种脉象都像是星辰般闪烁,诉说着人体内部的微妙变化。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这句古语背后的深意。
“尺寸俱沉”指的是寸口脉和尺泽脉都呈现出深沉而有力的特点,仿佛潜藏在深海之中,难以触及。这种脉象的出现,往往预示着人体内部的阴气偏盛,阳气不足,是少阴经受病的一种典型表现。
少阴经,作为中医经络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心、肾两脏的功能密切相关。心主血脉,肾主藏精,两者共同维系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当少阴经受病时,其经络循行于体内,贯肾络肺,系于舌本,因此可能会出现口燥舌干、口渴等症状。
“当五六日发”这句话,则是指从少阴经受病到症状明显发展的时间跨度。在中医理论中,病邪的侵袭往往遵循一定的规律,而“五六日”则是少阴经受病后,相关症状逐渐显现并加重的一个大致时间节点。
至于“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则进一步揭示了少阴经受病后可能出现症状的原因。少阴经的脉络不仅贯穿肾脏,还络于肺部,并与舌本相连。因此,当少阴经受病时,病邪可能会沿着经络上传,影响到肺部和舌部,导致口燥舌干、口渴等不适症状的出现。
综上所述,“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这句话,是对少阴经受病后脉象及症状的一种高度概括。在中医理论中,这种脉象和症状的出现,是医生判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原文: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于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皆受病,已入于腑可下而已。
我们就来聊聊“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这句古语背后的含义。
“尺寸俱微缓”指的是寸口脉和尺泽脉都呈现出微弱而缓慢的特点,仿佛细流涓涓,难以察觉。这种脉象的出现,往往预示着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气血不畅,是厥阴经受病的一种表现。
厥阴经,作为中医经络学说中的一部分,与肝、心包等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肝主疏泄,心包则代心受邪。当厥阴经受病时,其经络循行于体内,循阴器而络于肝,因此可能会出现烦满、阴囊收缩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是厥阴经病邪循经上传,影响相应脏腑经络功能的直接体现。
“当六七日发”这句话,则是指从厥阴经受病到症状明显发展的时间跨度。在中医理论中,病邪的侵袭往往遵循一定的规律,而“六七日”则是厥阴经受病后,相关症状逐渐显现并加重的一个大致时间节点。
至于“此三经皆受病,已入于腑可下而已”,则是对治疗原则的一种概括。这里的“三经”指的是太阳、阳明、厥阴三条经脉,它们分别对应着人体的不同部位和功能。当这三条经脉都受到病邪侵袭,且病邪已经深入到相应的脏腑时,通过泻下的方法可以驱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当然,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切不可自行其是。
在中医理论中,脉象是判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当我们出现“尺寸俱微缓”等异常脉象时,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也是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重要措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