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明之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五章 (2)中风,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澄明之路,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当邪气入侵人体,机体的“正气”会立即响应,展开一场“自卫反击战”。这一过程,是正邪交争的直接体现。发热,便是这场“战斗”中的一个重要信号,它不仅是正气奋力抵抗邪气的外在表现,也是机体试图通过提升体温来增强免疫功能、抑制病原体活性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发热同样是机体对感染、炎症等病理过程的一种反应。当病原体侵入体内,免疫系统会释放一系列细胞因子,引发炎症反应,这些反应之一便是体温调节中枢的改变,导致体温升高,即发热。这一过程虽然伴随着不适,但实际上是机体在积极应对挑战,促进病原体清除和恢复健康的过程。
因此,无论是从中医的“正气抗邪”理论,还是现代医学的炎症反应理论出发,发热都是机体在面对外来挑战时的一种重要生理反应。当然,过度的发热也可能对机体造成损害,因此在某些情况下,我们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控制体温,但从根本上说,理解和尊重这一自然过程,对于促进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汗出”多为风邪袭表,导致腠理(皮肤表面的微小孔隙)开泄,进而引发营卫不和所致的自汗。
从中医角度来看,风邪作为六淫之首,其性轻扬开泄,善动不居,最易侵袭人体肌表,使得腠理不固,汗液随之而出。而“营卫不和”,则是指营气(富含营养物质的血液之气)与卫气(具有防御功能的阳气)之间的协调关系被打破,导致汗液调节失常。这种情况下出现的自汗,往往不因劳累、不因天热、不因衣着过暖及服用发散药物等因素而自然汗出,且多伴有恶风、畏寒、头痛等症状。
“太阳中风之汗”,这是中医经典《伤寒论》中的一个病证名,特指外感风邪,侵袭太阳经(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脉),导致的以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其中,“汗出”多表现为微汗或时作时止,这是因为风邪虽已袭表,但正气尚能与之抗争,故汗出不甚,且随病情起伏而时有时无。
在现代医学中,虽然没有直接与“风邪袭表”、“营卫不和”相对应的概念,但我们可以从免疫调节、神经功能、内分泌等多方面去探寻“汗出”的生理病理机制。不过,对于中医理论下的这一特定情境,我们更多地是从传统文化和医学哲学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它。
“恶风”这一现象,它确实是中医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症状,描述的是患者主观上感觉害怕风吹,一旦遇到风就会感到不适,甚至可能伴随寒战。从中医理论的角度来看,这一症状往往与“风邪袭表,卫阳受损,肌表不固”密切相关。
风邪被视为六淫之首,具有轻扬开泄、善行数变的特点,它最容易侵袭人体的肌表,导致一系列外感疾病。当风邪侵袭人体时,它会首先与体表的卫气发生交争,试图突破人体的防御屏障。
接下来,“卫阳”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具有防御功能的阳气,主要分布于人体的肌表,负责抵御外邪的入侵。当风邪与卫气交争时,如果卫气不足或受到损伤,就无法有效地抵御风邪的侵袭,从而导致“卫阳受损”。
“肌表不固”则是卫阳受损后的直接后果。正常情况下,卫气能够紧密地固护在肌表,形成一道坚实的防线。但一旦卫阳受损,这道防线就会变得脆弱不堪,风邪等外邪就容易趁虚而入,导致人体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其中就包括“恶风”。
因此,恶风这一症状实际上是人体在遭受风邪侵袭后,卫阳受损、肌表不固的一种外在表现。也是怕风,害怕吹到风。
当我们谈论“脉缓”这一中医脉象术语时,确实需要将其与现代医学中的心率缓慢概念区分开来。在中医的世界里,“缓”并非简单地指心跳速度的减慢,而是对脉象形态和动态的一种细腻描述。它指的是脉象柔和、来去缓怠,如同春日里微风拂面,不紧不慢,恰到好处。同时,中医还通过计算一息之间的脉搏跳动次数来进一步量化这一脉象特征,通常认为一息四至五至(即每分钟约60-80次)为脉缓的标准范围。
脉缓的出现,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生理病理信息。在中医理论中,它多因正气不足,但邪气亦不盛,正邪之间的交争不甚剧烈所致。这种脉象状态,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机体内部的一种相对平衡或“和平共处”的局面。正气虽然有所受损,但尚能勉力维持,与外来邪气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对峙状态。
在太阳中风证这一中医病证中,脉缓更是与汗出、恶风等症状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该病证的核心临床表现。太阳中风证,顾名思义,是指风邪侵袭太阳经(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脉)所引起的外感疾病。由于风邪轻扬开泄的特性,它容易使人体肌表腠理疏松,营卫不和,从而导致汗出、恶风等症状的出现。而脉缓作为这一病证的重要脉象特征之一,则进一步揭示了疾病尚处于表浅阶段,正气虽受损但尚能抗邪于外的微妙状态。
综上所述,脉缓作为中医脉象术语之一,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生理病理信息和中医理论智慧。在理解和应用这一概念时,我们需要结合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是对中医理论中太阳中风证型的高度概括。治疗此类病症,常以调和营卫、解表散邪为法,如桂枝汤等方剂便是其代表。通过药物的作用,旨在帮助机体恢复正气,祛除风邪,从而达到邪去正安、病愈体康的目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