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明之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章 (3)望闻问切”中的病情预判艺术,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澄明之路,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原文: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

“上工望而知之”,这里的“上工”指的是医术高超的医者。他们通过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气质等外在表现,就能大致判断出疾病的性质和程度。这种能力,是长期临床经验和深厚医学造诣的结晶,如同高手下棋,一眼就能看出棋局的关键所在。

“中工问而知之”,中等的医者则需要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等信息来辅助诊断。他们通过细致入微的询问,结合自身的医学知识,逐步缩小疾病的范围,最终确定治疗方案。这种“问”的过程,既是对医者沟通技巧的考验,也是对医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体现。

“下工脉而知之”,这里的“下工”并非贬低之意,而是指相对于前两者而言,这部分医者更多地依赖于切脉这一诊断手段。切脉作为中医传统诊断方法之一,确实能够反映出人体的许多病理信息。但对于医术水平较低的医者来说,他们可能缺乏全面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因此更多地依赖于切脉来获取信息,以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

总的来说,这句话强调了医者诊断技艺的重要性,并提醒我们,作为一名优秀的医者,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素养和临床技能,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同时,也启示我们,在面对疾病时,应该保持冷静和客观,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治疗决策。

原文:师曰:病家人请云,病人苦发热,身体疼,病人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差也。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古代中医临床诊疗的一个场景,其中蕴含着中医诊断的智慧与精髓。

“师曰:病家人请云,病人苦发热,身体疼”,这是说病人家属向医生报告病情,说病人正在遭受发热和身体疼痛的痛苦。这是中医临床诊疗中常见的病情陈述环节,医生需要通过家属的描述,初步了解病人的病情。

“病人自卧”,这进一步描述了病人的状态,表明病人可能因为病情较重或体力不支而卧床休息。这一描述有助于医生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这是医生进行临床诊疗的重要环节。医生亲自为病人诊脉,发现脉象沉而迟。在中医理论中,脉象是反映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沉脉通常表示病邪在里,迟脉则往往与寒邪或阳气不足有关。

“知其差也”,这是医生根据脉象判断出的病情预后。在这里,“差”字可以理解为“好转”或“痊愈”。医生认为,虽然病人目前还在发热和身体疼痛,但脉象沉而迟,可能意味着病情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或者即将痊愈。当然,这种判断还需要结合其他临床表现和病史信息来综合判断。

需要指出的是,中医诊断是一种综合性的判断过程,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医学知识。同时,中医也强调个体化治疗,即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因此,在面对类似的中医临床描述时,我们应该保持敬畏之心,尊重医生的专业判断。

原文:何以知之?若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愈也。

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即通过观察和分析病人的症状、体征以及脉象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发展趋势以及预后等。

“何以知之?”这是一个询问诊断依据的问题。在中医理论中,诊断疾病需要依据“四诊合参”,即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其中,切脉是中医特有的诊断手段之一,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可以感知到脉象的变化,从而推断出病人体内气血的运行状态以及脏腑的功能情况。

“若表有病者,脉当浮大”,是中医对于外感病(表病)脉象的一般认识。在中医理论中,外感病通常是由于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等邪气侵袭人体所致。当邪气侵袭体表时,人体的正气会奋起抗争,气血趋向于体表以驱邪外出。此时,脉象往往会呈现出浮大的特点,表示正气充盛,驱邪有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重生小山村带着丽姐去结婚

大漠海王

瓦:拥有好感度系统的我无敌了

听风何在

东京全员恶女?抱歉,我专治恶人

束草为枕

原剑客

江湖大侠—令狐冲

无上神帝

蜗牛狂奔本尊

未婚妻出轨后,我和冰山女总裁领证了

森林大马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