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殿的八咫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71章 新店启航与春日希望,戈壁与槐花的恋曲,宣德殿的八咫乌,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牛萍赶紧在她身边坐下,搂住妹妹的肩膀:“第一天开业,慢慢来,别着急。”
陈默蹲在牛秀霞面前,伸手轻轻擦掉她眼角的泪:“傻丫头,别瞎想。做生意哪有第一天就火爆的?就当今天是试营业,让大家认识认识咱们‘小姑娘理发店’。” 他的手掌带着温热,语气坚定又温柔,“再说了,就算一个月都挣不上钱又咋样?房租我来出,你就安心把技术练得更扎实,只要你不放弃,迟早会客人爆满。”
牛秀霞抬起头,泪眼汪汪地看着陈默:“哥,要是一直这样,拖累你怎么办……”
“说啥呢!” 陈默轻轻敲了下她的脑袋,“你是我妹子,有我一口饭吃,就饿不着你。”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拉开窗帘,望着窗外闪烁的霓虹,“乌鲁木齐这么大,人这么多,只要咱们用心经营,就没有做不起来的生意。明天我去印些传单,在纺织厂门口发一发,肯定能吸引更多人来。”
牛萍也在一旁附和:“对!明天我也去帮忙,给客人推荐你的手艺。咱们一起想办法,一定行的。”
牛秀霞看着眼前的两人,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轻轻点了点头:“嗯!我一定好好干!”
窗外的夜风吹过,带着些许春天的气息,拂过三人的脸庞。这一刻,房间虽小,却充满了温暖与希望。
在二毛十字路口这巴掌大的地界,十几家理发店就像雨后的野草,密密麻麻地扎了堆。它们要么窝在老旧居民楼的底层,要么藏身街边临时搭起的简易棚屋。褪色的塑料招牌歪七扭八地挂着,有的缺了一角,有的连店名都模糊难辨。一走进这些理发店,一股混杂着廉价发胶和潮湿霉味的气息便扑面而来。理发椅大多是从旧货市场淘来的老物件,皮革表面裂出一道道大口子,泛黄的海绵露在外面。镜子边缘布满水渍和刮痕,照出的人影都扭曲得不成样子。
店里的理发师大多没经过正规培训,手法那叫一个粗糙。有的拿着剪刀随意比划几下,就开始一通乱剪;有的烫发起码的药水都涂抹不均匀,顾客的头发经常被烫得像枯草。服务更是毫无规范可言,没有价目表,全凭老板一张嘴定价。碰上生面孔,坐地起价是常事。顾客洗头,用的是冰冷的自来水,毛巾又脏又硬,还沾着细碎的头发茬。
听闻新开了一家 “小姑娘理发店”,周边理发店的老板们反应各不相同。有的满脸不屑,叼着烟对伙计说:“就一个小丫头片子,能翻出什么花样?过不了几天就得关门大吉!” 有的则暗自警惕,时不时派伙计扮作顾客去打探消息。还有的老板酸溜溜地嘟囔:“现在的人都精明得很,谁会为了图个新鲜,多花钱去那新店?”
然而,没过多久,事情就起了变化。纺织厂女工刘姐像往常一样打算去熟悉的理发店剪头发,路过 “小姑娘理发店” 时,被那明亮整洁的店面吸引住了目光。走进店里,她惊喜地发现,这里的理发椅柔软舒适,镜子锃亮如新,洗头时还有温热的水和干净柔软的毛巾。牛秀霞耐心地询问她的需求,给出专业建议,修剪时手法娴熟又细致。
几天后,刘姐再次来到 “小姑娘理发店”,还带来了几个同事。她对牛秀霞说:“以前在别家店剪完头发,我都不敢照镜子,总觉得哪儿不对劲。你给我剪的发型,同事们都说好看又精神!以后我们就认准你这儿了!”
周边理发店的老板们渐渐坐不住了。看着原本常来的顾客一个个走进 “小姑娘理发店”,他们心里既着急又无奈。有的老板开始效仿,稍微收拾了一下店面,可简陋的设施和粗糙的手艺,根本没法和 “小姑娘理发店” 相提并论。
随着口碑的传播,“小姑娘理发店” 的生意愈发红火,那些非正规的理发店,顾客却越来越少,门前变得冷冷清清,一片萧条景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