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山鬼九千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34章 北狩(承德三年正月),春闺娇啼(H)高H产乳,西风山鬼九千七,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承德三年,正月的应天城还沉浸在元宵节的热闹余韵之中,华美的宫灯依旧高悬在大街小巷,暖黄的光晕将冬夜的寒冷驱散殆尽。然而,这份安宁祥和却如镜花水月般脆弱,北疆的紧急军情裹挟着塞外彻骨的风雪,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这座繁华的都城。

戌初时分,朱雀街的青石板路上,突然传来急促而密集的马蹄声。十六匹快马风驰电掣般奔来,马蹄铁与石板碰撞,溅起串串火星,惊得檐角栖息的寒鸦扑棱棱飞起,发出阵阵聒噪的鸣叫,划破了夜的寂静。

此时,奉天殿内烛火摇曳。朱雄英身着明黄色龙袍,正端坐在御案前,全神贯注地批阅着《大明律》修订稿。羊脂玉笔在“谋反”条目上缓缓划过,留下工整的墨痕。就在他沉浸于律法的斟酌时,殿门“轰”的一声被撞开,刺骨的冷风裹挟着雪粒子汹涌而入,将御案上的黄纸吹得哗哗作响。当值的司礼监太监,神色慌张,脚步踉跄,双手捧着染着血渍的军报,声音颤抖地高喊道:“开平卫失陷!鞑靼二十万铁骑已过独石口!”

这如惊雷般的消息,瞬间打破了殿内的宁静。朱雄英猛地站起身来,明黄色龙袍的下摆拂过一旁的青铜香炉,炉中香灰簌簌落下,洒在他绣着山河纹的靴面上。他的目光迅速投向舆图墙上,只见代表鞑靼的蓝旗,已然插到了宣府城外,距离居庸关不过短短三百里。形势危急,如千钧重担,压在了这位年轻帝王的肩头。

五军都督府的铜钟,在东华门外被急促撞响,沉闷而有力的钟声,接连响了九下,瞬间惊醒了沉睡中的应天城。城中的百姓们,在睡梦中被这钟声惊扰,纷纷从温暖的被窝中坐起,心中满是不安与惶恐。

很快,宗室亲王的豪华车驾与勋贵们的矫健战马,如潮水般向奉天殿汇聚而来。一时间,奉天殿前一片嘈杂,铁蹄踏碎未化的残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甲胄相互碰撞,清脆的声音此起彼伏;众人的喘息声,交织着紧张与焦急的情绪,弥漫在空气中。

当长兴侯耿炳文,迈着沉稳而坚定的步伐跨过丹墀时,殿内的铜烛台已添了八根新烛。牛油燃烧散发出的气味,混合着众人身上未散尽的寒气,在殿内凝聚成一片沉重压抑的云翳,让人呼吸都变得困难起来。

朱雄英眉头紧锁,指尖重重地划过舆图上蜿蜒曲折的长城,目光冷峻地扫过阶下站立的诸位将领,最终定格在左首第三位的朱棣身上。此时的朱棣,身着玄色团龙纹常服,腰间玉带随意地垂着,显然是在仓促之间赶来。他的发辫上,还沾着些许未拂去的草屑,那是三年北平军屯生活留下的痕迹,岁月的磨砺,让他的身上染上了大漠独有的苍劲与豪迈。

自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朱雄英登基改元“承德”以来,朱棣在北平推行军屯制,成效显着。他麾下的十五万靖边军,平日里屯田耕种,战时披甲上阵,真正做到了耕战合一。而燕山三护卫,更是精锐中的精锐,他们训练有素,作战勇猛。论对漠北地形的熟悉程度,满朝上下,无人能出其右。此刻,殿柱上跳跃的烛影,将朱棣的身影投射在绘着太祖北伐图的屏风之上,他身上绣着的飞虎纹章,在晃动的光影里若隐若现,恍惚间,仿佛当年朱元璋点将出征的场景再度重现。

“四叔,如今鞑靼犯境,军情紧急,您可愿挂帅北伐?”朱雄英的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期待与信任,右手紧紧地按在舆图上居庸关的位置,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泛白。殿内,突然有一阵冷风穿堂而过,将屏风上“驱除胡虏”的题字吹得簌簌作响。耿炳文下意识地抬头望去,恰好看到朱棣的目光,正落在那幅已经有些褪色的《太祖北征图》上。在摇曳的烛火映照下,朱元璋骑在乌骓马上,英姿飒爽的身影,与眼前朱棣的形象,竟有几分惊人的重叠。

朱棣并没有立刻回应,他神色凝重,略作思忖后,转身面向耿炳文,恭恭敬敬地长揖一礼,说道:“耿老将军,您跟随太祖爷七征漠北,在大漠征战多年,深谙大漠兵法。若您能出任副帅,与我一同出征,陛下便可高枕无忧了。”他的声音沉稳有力,如同北平城头厚重坚实的夯土。说话间,他的眼角余光不经意地扫过殿角的盛镛。只见这位亲军卫指挥使,手按刀柄,身姿挺拔,目光如炬,警惕地盯着殿外的一举一动,显然早已将周遭戒备得滴水不漏。

耿炳文,铁甲之下的内衬已然染上了岁月的霜色,腰间横刀的吞口处,清晰地刻着“洪武五年”的字样,那是朱元璋当年亲赐给他的珍贵战利品,承载着往昔的荣耀与辉煌。听到朱棣的话,他那饱经沧桑的苍老面容上,泛起一丝淡淡的暖意。他抬起左手,缓缓抚过胸前那道醒目的箭疤,仿佛又回到了当年金戈铁马的战场。“燕王,您这是折煞老朽了。当年我随太祖爷出塞,在捕鱼儿海见过这阿鲁台的父亲,没想到如今这小子,竟比他父亲还要凶悍勇猛。”他微微顿了顿,转头望向朱雄英,腰间玉带扣环随着他的动作,发出清脆的轻响,“老臣虽已年迈体衰,但尚可率领辽东铁骑,为大军前驱。定要让那些鞑子知道,我大明的刀兵,依旧锋利无比,威风不减当年!”

朱雄英重重地点了点头,腰间玉佩撞击御案,发出清越的声响,仿佛是在为这场即将到来的战争敲响战鼓。“准奏!朕命朱棣为征虏大将军,节制京营十万、北平三护卫八万、辽东铁骑五万,共计二十三万大军。务必将阿鲁台主力,聚歼于长城之外,扬我大明国威!”他的声音坚定有力,充满了必胜的决心。忽然,他将目光投向殿角的盛镛,盛镛身上的甲胄,在烛火的映照下,泛着冰冷的光泽。“朕将亲自送大军至居庸关,你与盛铭率三千亲军卫护驾。沿途若有敢妄议军情者,格杀勿论,立斩不赦!”

三日后,应天校场。残雪尚未消融,演武坪上一片银白。靖边军的飞虎旗,在凛冽的北风中烈烈作响,仿佛在向世人宣告着这支军队的无畏与英勇。旗门下,除了备受瞩目的朱高炽和朱高煦,还有一个身影同样忙碌着,那便是朱棣家的老三朱高燧。

朱高燧身着一袭黑色劲装,身形矫健,穿梭在忙碌的军阵之间。他正指挥着一群士兵整理着各类军械,手中的长鞭时不时在空中挥出清脆的响声,督促着众人加快速度。“动作麻利些!这些可都是咱们上阵杀敌的家伙,少了一件都不行!”他大声呼喊着,声音中透着与年龄不相符的干练与果断。

燕世子朱高炽,身着青缎棉甲,身形略显敦厚。此刻,他手中的算筹在账本上飞速划过,正与户部侍郎激烈地争论着宣府中转站的储粮数目。“若按每日五升口粮计,二十三万大军每月需粮秣三百七十万斤。宣府现存粮一百万斤,开平卫可筹八十万,其余的需从江南漕运,经通州转运。只是漠北正月多飞雪,居庸关至宣府段山路常有雪崩,依我算来,需在兴和所囤积三月之粮,以防粮道断绝。”朱高炽一边说着,一边用袖子擦去鬓角渗出的细汗,眼神中透露出认真与执着。

而朱高煦,则身披玄色锁子甲,腰间双刀相互碰撞,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他身上的狮纹徽记,在晨光的照耀下,与朱棣帅旗上的飞虎纹遥相呼应,熠熠生辉。此刻,他正骑着一匹矫健的战马,在军阵中来回巡视。所到之处,士卒们整齐划一地捶打胸甲,高声呼喊着“小将军”,声音响彻云霄,气势如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扶着少夫人被老爷C

云里雾里总是你

首长和乖乖女H灌满

多芒小丸子

描写男女到达巅峰描写

实验X因素

侯府乳奴(一)古言

轻描淡写z

交换老公弄了几次高潮

秦锐士

乱公伦媳..HH

灼灼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