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水的石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章 三国空城·诸葛亮的认知威慑论,堪破三千世相,湿水的石头,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其三曰“认知过载”。诸葛亮令二十百姓洒扫城门,每人步幅精确控制在二尺三寸,扫帚触地声与琴音节拍严丝合缝。这种反常的秩序感,恰似现代心理战的“认知轰炸”——当信息完美到违背常理时,人类大脑会本能地选择逃避判断。
破解此局者,却是五丈原的秋风。《汉晋春秋》载,诸葛亮弥留之际,曾对姜维笑言:“当年西城琴曲,少弹了半柱香的时辰。” 原来那日琴案下藏有沙漏,若司马懿再迟疑片刻,琴弦便会崩断泄露虚实。这种“精准控制的脆弱”,恰如某些商业巨头故意暴露系统漏洞,诱使对手错判形势。
今人观此当惕然:某次跨国并购案中,A集团故意将核心数据投影在谈判厅玻璃幕墙上,任由对手望远镜窥视。当b公司斥巨资买下这些“机密”,才发现全是精心编制的废码。这与司马懿拾得的“城防图”何异?那些被刻意放纵的视线,终究成了勒紧自身的绞索。
然破局之术,早藏于华夏兵典。姜子牙《六韬·龙韬》有云:“示之以柔,迎之以刚。” 司马懿若懂此理,当遣百人死士突入城门。任你琴音摄魂,我只管刀劈琴案——可惜他困于“诸葛多智”的思维定式,忘了最简单的一力降十会。
更深层的智慧见于《三国志》注引《默记》:赵云曾在阳平关以二十骑虚张声势,吓得曹军自相践踏。事后孔明问计,子龙答:“兵者,诡道也。然诡之极,乃是无诡。” 这与现代认知战中的“超限策略”不谋而合:当所有套路被识破时,极致坦诚反而成为终极武器。
祁山古道上的残碑,至今可见模糊刻痕:“琴非琴,城非城。” 这是某位蜀军老卒的遗刻。或许他在弥留之际终于参透:空城计的真正杀器,从来不是那具焦尾琴,而是人类对“未知”的天然恐惧。就像深海中的鮟鱇鱼,不需要尖牙利齿,只需一盏发光诱饵,便能让猎物自投罗网。
《黄石公三略》有言:“伤气败军,曲谋败国。” 空城计的当代启示,正在这八字箴言中。当我们刷着短视频,为每条“惊天秘闻”瞳孔地震时,何尝不是另一个勒马西城的司马仲达?那些10万+的爆款标题,与当年城头翻飞的蜀锦同样致命——它们都在利用人性弱点,将我们的心智资源榨取成流量池里的养料。
故曰:硝烟最浓处,常在不战之地。诸葛亮焚香抚琴的身影,早已预言了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困境。下次当你被某个“完美人设”或“暴富神话”吸引时,不妨想想那座虚构的西城——或许推开虚掩的城门,里面除却残破琴台,根本空无一物。毕竟《道德经》早有警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真正的高手,从不用力争夺眼球,而是让你主动献上凝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