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短期战略和长期战略的碰撞
八十保底酋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75章 短期战略和长期战略的碰撞,关于我在异世界打游击那件事,八十保底酋长,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戈尔隆在听了叶格林的介绍之后叹了口了气说道:
“现在叶列茨基他们已经过去对工厂的设备做评估了,保守估计要搬运完全部的设备可能需要半年多的。”
“但敌人肯定不会再给我们半年的时间去准备的。”
“叶格林啊,我在来之前已经和叶列茨基他们商量了,尽量只拆卸关键的机床等加工设备,以及我们很长时间内没法制造的大型锅炉。”
“不过即便只是这些东西,我们最低也需要两个月的时间。”
戈尔隆的言下之意是希望叶格林他们能阻挡敌人的攻势最少两个月,以帮助他们完成对关键设备的装卸和撤离工作。
对于这个建议,叶格林没有直接答应,反倒是十分认真地考虑起来。
倒不是说戈尔隆的提议和做法有什么错误,而是这一下子就涉及到了革命军短期战略和长期战略的问题上了。
戈尔隆他们的建议完全是利好革命军长期战略的,可以极大地缩短之后农村根据地时期钢铁工业的发展时间。
但是相对应的,如果要想执行好这一战略规划,就势必会对革命军现阶段的战略造成极大的影响。
这不也是一个简单的拆卸好设备就能往北运的事情。
整条运输线要想完整运转,就势必需要保证艾森海因-格林尼亚-沃尔夫格勒这一整条线铁路线的安全。
中间的大部分的铁路线都在山区,基本都还算安全。
但是作为起点的艾森海因和作为中转站的格林尼亚就麻烦了。
艾森海因这边离敌人的太近了,虽然有着地形上的优势可以不断迟滞敌军,但只要敌人调来了内河战舰就能极大压缩革命军可以机动的区域。
革命军想要在这附近拖住敌人不难,但难的是怎么去保证敌军战舰不去炮轰城市。
“艾森海因这边都还是好的,格林尼亚那里才是最糟糕的。”
叶格林语气沉闷地说着,他很清楚格林尼亚那里的情况。
那地方已经是伊姆拉河下游了,别说的内河军舰了,就是帝国普通的巡洋舰都能可以直接开到城市下方。
而且更为要命的是格林尼亚不像沃尔夫格勒是有桥可以渡河的,那里没有桥只有一个渡口。
也就说革命军装载着设备的火车开到格林尼亚南岸之后就必须想办法运到船上,渡了河之后才能重新装车给运到沃尔夫格勒。
正是有着这一层因素的影响,戈尔隆才给了两个月的期限。
想要运送工业设备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更不用说整条运输线路还一直处在敌人的战略威胁之下。
叶格林如果要答应戈尔隆的建议,那么就只有两个选择。
其一是被动应战,被帝国在战略层面上牵着鼻子走,这一点他是不愿意的。
其二就是再一次主动打出去,在战略上主动出击逼迫帝国将战场转移到他们希望的地方。
这个想法很好,但风险也很大。
因为革命军已经前出了太多的距离,而敌人又是有着兵力上的优势的,一旦对方选择在后方登陆封锁了革命军的退路,到时候情况才是真的危险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