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吴末帝:孙皓
C龙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1章 吴末帝:孙皓,帝道无疆:龙椅上的千年印记,C龙山,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除了对内的残暴统治,孙皓在对外军事行动上也野心勃勃。宝鼎元年(公元266年)正月,五中郎将丁忠奉命前往吊唁晋文帝。归来后,丁忠劝说孙皓趁着北方防守器械不完备之机,发起袭击,以扩充东吴的势力范围。孙皓心动不已,立即召集群臣商议。然而,在群臣的极力劝说下,他最终放弃了出兵的打算 。
宝鼎三年(公元268年),孙皓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野心,正式开启对外征伐之路。他亲自率军驻扎东关(今安徽省含山县西南),派遣左大司马施绩攻打江夏(今湖北省云梦县南),右丞相万彧进攻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右大司马丁奉、右将军诸葛靓攻打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西),交州刺史刘俊、前部督修则等人进攻晋朝的交址 。
然而,这场北伐却以失败告终。西晋义阳王司马望率领军队阻挡吴军进攻,施绩、丁奉所率之军被西晋将领胡烈、司马绩击败,刘俊、修则所率之军也被晋国将领毛炅打败。孙皓继位后的初次北伐,就这样以惨痛的失败落下帷幕 。
建衡元年(公元269年),孙皓不甘心失败,再次派遣监军虞汜、威南将军薛珝、苍梧太守陶璜从荆州出发,监军李勖、督军徐存从建安走海路,到合浦会合,共同进攻交址。经过两年的艰苦征战,建衡三年(公元271年),虞汜、陶璜终于攻破交址,抓获并斩杀晋国所设置的守将,成功收回九真(今越南境内)、日南(今越南境内)两郡 。
此次胜利让孙皓的自傲心极度膨胀,他愈发坚信自己是天命所归,开始频繁派遣军队袭击晋国边境。他听信刁玄增改的谶文“黄旗紫盖,见于东南,终有天下者,荆、扬之君”,认为自己定能统一天下。于是,在这一年正月,他不顾众人反对,亲自率领大军,车载着母亲、妻子、孩子以及后宫上千人,从牛渚(今安徽省当涂县)西进伐晋 。
然而,天不遂人愿。军队在途中遭遇大雪,士兵们不仅要忍受天寒地冻的折磨,还要负责拉孙皓的车队,苦不堪言,军中渐渐出现倒戈的传言。孙皓无奈之下,只好下令还师 。
回到东吴后,孙皓将满腔怒火发泄在劝谏他的大臣身上。右丞相万彧与右大司马丁奉、左将军留平曾私下商议先行回去,被孙皓得知后,他虽碍于三人是老臣,没有立即处置,但心中已怀恨在心。当年,丁奉病逝;翌年,孙皓试图用毒酒毒死万彧和留平,二人侥幸未死,但不久后,万彧自杀,留平也在愁闷中离世 。
凤凰元年(公元272年),西陵都督步阐因担心被孙皓加害,据守西陵城投降晋国。孙皓勃然大怒,派陆抗前去讨伐。陆抗不负众望,成功收复西陵,将步阐等人夷灭三族,还击退了名将羊祜率领的五万大军,围歼晋将杨肇的三万援军,取得西陵大捷 。
这场大捷本应是东吴的一次辉煌胜利,可孙皓却因此变得更加志得意满。他频繁发动战争,致使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国力也在这无休止的征战中逐渐耗尽。陆抗深知吴国与晋国的实力差距,多次上疏劝谏孙皓,希望他能看清形势,“暂息进取小规,以畜士民之力,观衅伺隙”,同时强调西陵、建平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请求加强两地兵力 。建平太守吾彦也凭借长江上游漂下的大量木屑,断定晋国将从巴蜀由水路大举伐吴,上书孙皓请求加强防备 。然而,孙皓却对这些忠言充耳不闻,依旧我行我素。
凤凰三年(公元274年),名将陆抗病逝,这对东吴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陆抗作为东吴的中流砥柱,他的离世让东吴失去了最后一道坚固的屏障 。此后,孙皓更加宠信岑昏等佞臣,朝中奸佞横行,政治愈发腐败。为了筹集军费,孙皓甚至向富户借贷,承诺高额利息偿还,可战事失利后,他却无力偿债,公然赖账躲债,引得民间讥讽不断 。
天纪三年(公元279年),吴国国内局势愈发动荡。原合浦太守修允的亲兵督领郭马发动叛乱,攻杀广州都督虞授。孙皓急忙派遣滕循、陶濬、陶璜率军前去剿灭叛军 。
同年冬天,晋武帝司马炎抓住时机,依照羊祜生前拟定的计划,命令镇东大将军司马伷向涂中进军,安东将军王浑、扬州刺史周浚向牛渚(今安徽省当涂县)进军,建威将军王戎向武昌进军,平南将军胡奋向夏口(今湖北省武汉市)进军,镇南将军杜预向江陵进军,龙骧将军王浚、广武将军唐彬率领水军沿长江东下,太尉贾充为大都督,全面统筹调度,对东吴发起全面进攻 。
面对晋军的六路大军,吴军防线迅速崩溃。王浚的水军势如破竹,突破了长江上的铁锁防线,直逼建业。孙皓惊慌失措,试图施展离间之计,分化晋将司马伷、王浑、王浚,可这一计谋很快就被识破,以失败告终 。
眼见大势已去,孙皓无奈之下,只好仿效刘禅“面缚衔璧”,出城投降。天纪四年(公元280年)三月十五日,王浚率先抵达建业,接受了孙皓的投降。孙皓被押解至洛阳后,晋武帝司马炎封他为归命侯 。
在洛阳,司马炎曾不无嘲讽地对孙皓说:“设此座待卿久矣。”孙皓却毫不畏惧,反唇相讥道:“南方亦设此座待陛下。”其言语间,仍保留着昔日身为帝王的骄傲 。
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十二月,孙皓在洛阳病逝,时年四十二岁,最终葬于洛阳北邙山。他的一生,从最初被寄予厚望的新君,到后来成为人人唾弃的暴君,见证了东吴的兴衰荣辱。他的统治,加速了东吴的灭亡,也让三国鼎立的局面彻底终结,西晋完成统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孙皓虽无庙号与谥号,却以“吴末帝”“吴后主”之名,被永远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后世对权力、人性与王朝兴衰反思的典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