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主次矛盾
身无分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2章 主次矛盾,唐末:从一介书生到天下共主,身无分文,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将影响一辈子,甚至子子孙孙都跟着受累。
可眼前这个少年,却还能笑得出来,且并非强颜欢笑,反倒像是挣脱了某种束缚般的畅快!
难道,他将苏家义子的身份视作牢笼?
难道,他把苏家的恩情当作枷锁?
他究竟想要做什么?
徐瑜回想起《格位论》的内容,不敢再往下细想。这绝非普通的造反之事,寻常造反,理应借助苏家的势力才对,而不是急于与苏家划清界限!
徐瑜也曾有过造反的念头,但那只是一闪而过的想法,源于他对当下时局的绝望。
造反?
想想也就罢了,世家子弟又怎会真的去造反。
……
茅草屋内,师徒二人对坐,大雪封住了屋门。
李佑搓着手,呵着热气说:“先生,这冬天一年比一年寒冷,您该换一间好点的屋子了。”
张守义拢着袖子,缩成一团:“与北方边地的冬天相比,这又算得了什么?还是先说说你的事吧。”
李佑笑道:“弟子能有什么事?”
“唉,科举还是应当去考的,”张守义叹息道,“无论如何,也该有个秀才功名,日后行事也能更为便利。”
李佑摇头道:“苏氏对我恩重如山,如果一直无法摆脱这种束缚,今后做事必定处处受限。”
张守义训诫道:“古往今来,举事之人哪个不借助大族的力量?刘邦借助吕氏,司马家、杨家、本就是豪强大族,李渊更是篡夺了皇位。便是本朝太宗皇帝,当初也是借助了岳父的势力才得以发迹!”
李佑笑道:“太宗皇帝的江山,那可是玄武门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
张守义说道:“我是说太宗投军之初,若没有岳父的提携,他又怎能迅速积累人脉与威望?”
李佑解释说:“弟子以为,看待世间诸事,应当理清其中的关键矛盾。”
“矛盾一词,这般用法倒也新奇。”张守义不禁笑道。
“能明白意思便可,”李佑继续说道,“如今大唐时局动荡,什么党争、吏治、藩镇、流寇,这些都只是浮于表面的次要矛盾。我们应当抓住最关键的主要矛盾!”
张守义终于来了兴致:“那大唐的主要矛盾究竟是什么?”
李佑说道:“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生产资料被少数人垄断,国家失去了对社会资源的再分配能力,大量底层的生产力无法得到释放!”
“这是什么意思?我只听懂了土地兼并。”张守义已然听得一头雾水。
李佑解释道:“土地是生产资料,工坊店铺亦是生产资料,这些都被世家大族与富商巨贾所垄断。他们能够逃税避税,还能与官员相互勾结。如此一来,国家财政匮乏,百姓却食不果腹。”
张守义点头道:“确实如此。”
李佑继续解释道:“社会资源再分配,就是各行各业所创造的财富,以赋税的形式被朝廷集中起来,再通过各地官府回馈给天下百姓。保境安民、兴修水利、抵御外敌、营建城池、治理地方、修筑官道……这些皆属于社会资源再分配。”
张守义恍然大悟,这哪里是什么社会资源再分配,分明是在阐述一个国家的运转之道!
李佑又说道:“生产力,就是人们创造财富的能力。更通俗来讲,就是人能够做多少有益之事!如今,农民沦为佃农,工匠沦为雇奴,士兵沦为军奴,仆人沦为家奴,放眼大唐,尽是奴才!既然身为奴才,朝不保夕,又哪来的心气去做工?哪来的心气去种地?哪来的心气去打仗?不过是苟且偷生罢了!”
“你打算如何行事?”张守义不禁有些兴奋起来。
“农民!”李佑坚定地说道。
核心矛盾,终究还是土地兼并,因为大唐的农民占据了绝大多数。
历史上,各朝各代是如何解决土地矛盾的呢?
有的朝代,在某些地方,通过暴力手段,杀人夺地,矛盾看似解决了,将抢来的土地一分,还巩固了自身势力。
而在其他地方,不合作就镇压,愿意合作就接纳,对矛盾视而不见。
就拿河南的土地矛盾来说,一直未能得到妥善解决,历经数朝都依然存在,直到本朝也依旧如此。
河南的农民抗争,贯穿了许多朝代。
规模小的,发起佃户抗争;规模大的,直接揭竿而起,朝廷的做法往往就是派兵镇压。
最后又是如何缓和矛盾的呢?河南的佃户抗争一直持续到本朝中期,随着局势的变化,经过数百年的经验积累,世家大族们也摸索出了应对之策。
就如同那些富商对待工匠一样,先是提高一些基本待遇,再进行内部挑拨分化。让佃农之间相互争斗,将阶级矛盾转化为阶级内部的矛盾!
李佑可不希望自己未来打下的江山,直到自己老去,农民还在不断起义抗争。
虽然他此刻还未真正举事,也不确定能否成功,但必须先制定出正确的路线。
当然,这个正确路线,肯定不是盲目激进的做法,那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步子迈得太大只会适得其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