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清水湾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章 创建黔东特区苏维埃根据地,妈妈俱乐部1-34节小说免费阅读,南岳清水湾,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特区的武装力量

1934年,红三军踏上黔东大地,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自进入黔东起,红三军积极扩充革命力量,除收编部分神兵、吸纳穷苦农民加入红军外,还广泛开展地方武装建设工作,组织起游击队、自卫队等地方武装,逐步构建起一套完善的三级武装力量体制,即正规红军——县独立团(游击队)——乡村自卫队。

其中,独立团作为地方武装的中坚力量,由若干支游击队组成,实行大队、中队、分队、班的序列编制。在保卫和巩固苏区的战斗中,正规红军无疑是核心主力,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独立团和自卫队则紧密配合,从侧翼和后方提供支持,共同为苏区的安全保驾护航。

1934年6月17日,印江沙子坡万寿宫前,人声鼎沸,一场群众大会正在热烈举行。贺军长站在台上,目光坚定,向广大农民发出号召,呼吁大家踊跃参加红军,同时表示,不愿离开家乡的农民也可就地加入游击队,为革命贡献力量。这一号召如同一把火炬,点燃了农民们心中的革命热情,许多人纷纷响应,投身到革命队伍中。

仅仅六天后,即6月23日,湘鄂川黔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工农自卫队的任务及章程》,这份章程犹如一盏明灯,为各地建立地方武装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性纲领。其内容涵盖多个关键方面:

总则:明确工农自卫队是工人农民保护身家生命的自卫军事系统,是纯粹的工人和农民阶级武装,坚决不容许地主富农混入其中。工农自卫队遵循自愿原则组织,但在当地工农群众大会通过决议的情况下,十六岁至四十岁的男子需全员参加。而且,工农自卫队主要在本乡服务,以防御和消灭敌人进攻、保护革命区域为使命,不被抽调强迫参加红军,其服务、放哨、守卡、操练等活动均以不影响农时、不耽搁农事为原则,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

任务区分:工农自卫队承担着多项重要任务。一是配合红军进攻反革命军队,协同作战,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二是防守要道要卡,把控关键地理位置,防止敌人渗透;三是仔细盘查行人,严密防范奸细混入苏区,确保革命阵营的安全;四是断绝敌人粮食及交通,从物资和交通上削弱敌人实力;五是建筑碉堡工事,加强苏区防御设施建设。

组织系统:组织系统严密有序,分为班——分队——中队——大队——区队——支队——纵队。具体编制如下,每乡设立一个中队部,中队下设三个分队,每个分队又分为三班。每班人数在5人至10人之间,由此每中队人数共50至100人。三个中队组成一个大队部,大队人数辖150人至300人,归区队部管辖。每区设置一个区队,辖三个以上的大队,总人数达500人至1000人;三个大队以上设立一个支队部,辖1500人至3000人,归县纵队部管辖;每县设立一个纵队部,管理三个以上支队,总人数可达5000至人。如此严谨的组织架构,确保了工农自卫队能够高效运作,发挥最大效能。

纪律:自卫队作为军事组织,纪律严明。规定如下,如有违犯,将由大家公议处置。包括必须服从命令,确保行动统一;不准勾结敌人,保持革命立场坚定;打火线时不准临阵退却,要有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打土豪所得要平分,严禁私自拿取工人农民的一针一线,维护群众利益;不准仇杀工人农民,牢记革命宗旨;不准奸淫放火,保持良好的革命形象。

按照此章程规定,工农自卫队具有鲜明的群众性,队员不离开本地乡土,以不妨碍农时为原则开展自卫活动,其性质与我国现行的民兵制度极为相似,是一支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的革命武装力量。

1934年7月21日,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隆重召开。夏曦同志在会上发表讲话,激情澎湃地号召:“工农群众武装起来,组织三万人的自卫队,一万人的游击队,三千人参加红军。这样我们就有了强大的革命武力,可以压倒一切敌人!”这一号召得到了全体代表的热烈响应。大会通过的《关于工农武装问题的决议》中也明确作出规定:

-印江、德江、沿河三县动员三千人参加红军,因为红三军是创造、巩固和发展黔东苏区的坚强柱石,强大的红军力量是苏区稳定和发展的根本保障。

-三县组织一万人的游击队,这些游击队活跃在苏区范围以及敌人后方和侧面,广泛发动游击战争,游击战争能够有效扰乱敌人部署,是争取革命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

-三县组织三万人的自卫队。工农红色自卫队作为后方的守卫部队,肩负着巩固苏区的重大责任,他们守护着苏区的每一寸土地,保障着苏区人民的生活安宁。

由此可见,游击队属于较为精悍的地方武装力量,他们机动性强,随时能够配合主力红军作战,并且以整个黔东特区为作战区域,在革命战争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为了实现集体领导,提升地方武装的战斗力和协同作战能力,红三军先后成立了印江、沿河、德江、川黔边和黔东等五个独立团。各地的游击队分别列入独立团的建制,由各独立团统一指挥,实现了地方武装力量的整合与优化,使各游击队能够在统一领导下,更加高效地开展战斗和各项革命活动。

印江独立团成立于1934年7月下旬,团长兼政委由张均望担任,他经验丰富、能力出众,在地方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深受群众信任;副团长为宁国学,他同样为印江独立团的建设和发展贡献着力量。

此外,红三军还收编了印江、德江、沿河三县的一千多名“神兵”,将他们组成黔东纵队,由冉少波任司令,直接归军部领导。这些“神兵”在加入革命队伍后,经过训练和战斗的洗礼,逐渐成长为一支有组织、有纪律的革命力量,为黔东地区的革命事业增添了新的活力。

1934年9月底,湘鄂黔革命军事委员会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军事整编,将黔东纵队和几个独立团合编为黔东独立师,任命贺炳炎为师长,冉少波为副师长。至此,黔东人民不仅拥有了自己的政权——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还拥有了一支属于自己的地方武装——黔东独立师。这支队伍的诞生,标志着黔东地区的革命力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整合和壮大,为保卫黔东苏区、开展革命斗争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军事保障。

印江各地的游击队和自卫队

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工农武装问题的决议》明确规定:“每乡要组织30至50人以上参加游击队”。这一决议如春风吹遍印江大地,凡是建立了民主政权的区、乡,都积极响应号召,普遍组织起了人数不等的游击队。据现有调查材料证实,印江游击队的组织序列严谨有序,区为大队,乡为中队,一个或二、三个自然村寨为分队,分队下面辖班,大队上面则归属独立团统一领导。

目前已知的印江游击大队有:旧寨坝游击大队,活跃于上六井溪的白沙溪、照东岩、旧寨坝、生猫坝一带,大队长由老红军邓吉星担任,他作战经验丰富,在当地群众中威望颇高;六井溪游击大队,活动于中六井溪的卢塘头、蒋家寨、宁家坪、四坳口、石坪、邱家寨一带,大队长为蒋培二,他带领队员们在这片土地上与敌人展开英勇斗争;沙子坡游击大队,大队长由池坝人梁银星担任,下辖马家庄、池坝、大路槽、红花园等数支游击队,他们在沙子坡周边地区积极开展游击活动,打击敌人;喻家岩游击大队,由红军干部杨银山担任大队长,下辖刀坝、风谷岭、胡家坝等数支游击队,杨银山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带领队员们屡立战功;罗南溪游击大队,由红军代表易吉山等人协助成立,陡溪道坨人张羽朋担任大队长,下辖杨树湾、陡溪等数支游击队,在川黔边地区与敌人进行顽强战斗。

上述五个游击队中,六井溪、沙子坡、喻家岩三个大队由印江独立团节制,在印江独立团的统一指挥下,紧密配合,协同作战;罗南溪大队受川黔边独立团领导,在川黔边地区发挥着重要的游击作战作用;旧寨坝游击大队则归黔东独立团指挥,与黔东独立团的其他部队一起,共同保卫黔东苏区。

根据当时的规定,成立游击大队需经红三军军部或师部批准,且会颁发委任状,以确保游击大队的合法性和规范性。沙子坡游击大队长梁银星便是从设在沿土地湾的特区政府领回大队长委任状的,这一委任状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认可,更是对整个沙子坡游击大队的信任和期望。

在各乡及各个村寨,游击中队、分队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马家庄、池坝、新寨、韩家、风谷岭、王家屋基、青寨、洪溪、香树坪、潘家玻、罗南溪、刀坝、来安营、陡溪、构树湾、兰克、下寨坝、堆柴堡、黄泥堡、侯家沟、桃子坪、鸡母溪、瓦屋、生基湾、冉家坡等地,都积极组织了游击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我的狗老公40章免费阅读

橘子味的奶糖

厨房韵母2

躺摇椅的小橘喵

爸爸经常出差妈妈给我生孩子电影叫什么

汜水孤帆

美人被爸爸催眠爆笔趣阁小说阅读

萧风落木

双洞齐开王丽芸的背景故事和成就桃花以旧笑春风

凤凰附体

女孩被拉到20多个男生宿舍

彧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