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印江县内红三军旧址与二六军团会师纪念碑、馆介绍
南岳清水湾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铜仁市印江县内红三军旧址与二六军团会师纪念碑、馆介绍,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南岳清水湾,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贵州东北部的武陵山区,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土地上,红色基因如同山间的清泉,流淌在每一寸土壤里。这里不仅有梵净山的雄奇壮丽,更有一段段惊心动魄的革命往事。红三军政治部旧址、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碑与纪念馆,如同三颗璀璨的红色明珠,串联起印江的革命记忆,让每一位踏足此地的人,都能在历史的回响中,感受到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红三军政治部旧址:万寿宫里的革命火种
在木黄镇新木街的青石板路上漫步,转角处一座青砖黛瓦的古建筑静静矗立,这便是红三军政治部旧址——原名\"万寿宫\"。它与不远处的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馆相隔仅80米,仿佛两位历史老人,相互守望,共同诉说着木黄镇的红色往事。
万寿宫始建于清代中期,原为江西客商在此修建的同乡会馆,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与黔东民居特色交融,飞檐翘角下的木雕花纹历经百年风雨依然清晰可辨。整座建筑坐东向西,由山门、戏楼、正殿、厢房组成,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砖木结构的房屋在岁月侵蚀中仍保持着完好的形态。1981年5月23日,印江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时,特意在保护碑文中注明:\"此处为1934年红三军政治部驻地,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1934年6月,贺龙、关向应率领的红三军从湘鄂西转战至黔东,进驻木黄镇后,一眼便看中了万寿宫的地理位置——既处镇中心便于开展群众工作,又因建筑格局紧凑利于守卫。于是,这座原本用于同乡聚会的会馆,摇身一变成为红三军传播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
走进正殿,当年政治部工作人员办公的场景被精心还原:一张褪色的八仙桌摆在中央,桌面上放着一盏马灯、几支毛笔和一叠土纸,桌旁的长凳上仿佛还能看到红军战士伏案工作的身影。墙上悬挂的复刻标语\"打土豪、分田地\",字迹遒劲有力,让人想起当年红军战士用朱砂在门板上书写标语时的激情。厢房内展出的实物中,一件磨损严重的公文包格外引人注目,据考证,这是红三军政治部主任关向应在此居住时用过的物品,包内夹层里还保留着半张写有\"动员群众建立苏维埃\"的便条。
当年,红三军政治部在这里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工作人员深入街头巷尾,用土家语、汉语双语宣讲革命道理;在戏楼上举办文艺演出,编排《送郎当红军》等通俗易懂的节目;在厢房里开办农民夜校,教穷苦百姓认字,讲解《土地法大纲》。当地土家族老人回忆,那时的万寿宫夜夜灯火通明,红军战士和乡亲们围坐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样,\"红军说'穷人要翻身,就得跟着共产党',这话我们听懂了\"。
在旧址后院的石板路上,有一处不起眼的排水口,讲解员会特意指引参观者留意:\"当年红军就是通过这个洞口,将油印的革命传单偷偷运出,分发给周边村寨的群众。\"正是这样隐秘而坚定的行动,让革命火种在黔东大地悄然蔓延。如今,万寿宫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被精心保护,修复工作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连屋檐下的每一处木雕都由当地老工匠手工复原,只为保留最真实的历史温度。
作为研究红三军在黔东活动的重要实物依据,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1934年的黔东,交通闭塞,匪患横行,红三军既要应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又要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政治部的工作如同暗夜中的火把,照亮了当地百姓的希望。正是在这里制定的《关于苗族问题的决议》,首次明确提出\"尊重苗族习俗,帮助苗族解放\",为红军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碑:将军山上的精神地标
从木黄镇中心沿石阶蜿蜒而上,海拔1000余米的将军山腰上,一座巍峨的纪念碑刺破苍穹——这便是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碑。站在碑下极目远眺,木黄镇的青瓦屋顶在绿树掩映中若隐若现,远处的群山如波涛起伏,让人不禁想起80多年前,两支红军队伍在这里胜利会师时的壮阔场景。
1977年,当修建纪念碑的消息传到木黄镇,当地百姓纷纷主动请缨参与建设。土家族老石匠杨昌贵带着三个儿子,将自家采石场最好的青石捐献出来,他说:\"红军当年在这里打土豪分田地,我们现在为他们修碑,是应该的!\"1979年7月1日,在建党58周年纪念日这天,纪念碑正式竣工落成,王震同志亲笔题写的碑名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座纪念碑通高14.26米,这个数字暗含着特殊的历史意义——1934年10月24日,正是红二、六军团会师的日子。碑体采用砖石结构,外部贴覆的大理石在2002年修缮时更换为梵净山优质花岗石,经风雨侵蚀仍光洁如新。最引人注目的是碑身的两面军旗造型,左侧代表红二军团,右侧代表红六军团,在顶端交汇成一个锐角,象征着两支队伍从不同方向而来,最终凝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革命力量。
碑座的设计同样独具深意:正面镶嵌的\"序言\"碑刻详细记载了会师的经过,386个汉字字字千钧;两侧的浮雕分别展现了红军战士行军和群众欢迎的场景,其中一位抱着孩子的土家族妇女形象,原型正是当年为红军送粮的木黄镇村民田大嫂。碑体侧面的镰刀斧头图案,采用阴刻工艺,虽历经四十余年风雨,依然清晰可辨,彰显着中国共产党对革命的绝对领导。
沿着13级台阶拾级而上,每一级台阶都对应着红二、六军团会师后在黔东开展革命斗争的一个月。讲解员会细致地讲述每一级台阶背后的故事:从会师后的首次协同作战,到建立黔东特区苏维埃政权,再到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这些故事串联起1934年10月至1935年11月间,红军在黔东大地留下的奋斗足迹。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将木黄会师纪念碑纳入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群,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文物部门对纪念碑进行了全面维护,在碑体周围增设了排水系统,在基座下铺设了防潮层,还安装了安防监控设备。但这些现代化的保护措施,丝毫没有影响纪念碑的历史厚重感,反而让这座精神地标得以更长久地矗立在将军山上。
每年清明节,木黄镇的中小学生都会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纪念碑前,他们穿着土家族盛装,用本民族语言朗诵革命诗歌,向纪念碑敬献自制的纸花。85岁的退休教师吴宗碧,自1980年起坚持每年在这里为孩子们讲述会师故事,她说:\"只要我还走得动,就会一直讲下去,让娃娃们知道今天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