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如海考问
爱吃豆豉酱的比丘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9章 如海考问,我和兄弟一起穿越红楼,爱吃豆豉酱的比丘斯,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他每日上午必定准时去静思轩“查房”,美其名曰查看林大人恢复情况。他手法专业,态度温和,谈吐风趣幽默,常常逗得林如海展颜,连带着王氏和林忠也对这个俊俏又懂事的少年郎越看越喜欢。贾瑛带来的那些“特效药”(主要是磺胺粉和提纯过的三七粉)更是效果显着,林如海的伤口愈合速度肉眼可见地快,炎症也控制得极好,让张掌柜啧啧称奇,恨不得拜师学艺。
下午,贾瑛则带着老吴,由林忠或府中熟悉扬州的管事陪同,在扬州城内四处“闲逛”。他看似漫无目的,实则目标明确——考察扬州的商业环境,尤其是盐业相关的情况。盐铺、漕运码头、盐商聚集的街巷……他看得仔细,问得深入,从盐价波动、私盐泛滥程度到盐引(官盐凭证)的运作、盐丁的生活状况,甚至一些官场上的微妙关系,旁敲侧击,总能从管事和市井小贩口中套出些有用的信息。
老吴则像个尽职的账房先生,不动声色地将贾瑛询问的关键信息、观察到的细节以及扬州城内的物价、人流分布等一一记录在随身携带的小册子上。他的字迹工整清晰,偶尔还会画些简易的图示标记位置。
贾瑛的亲和力在这种时候展露无遗。他对市井小贩毫无架子,买串糖葫芦也能跟摊主聊半天,言语风趣,常常逗得人哈哈大笑。对林府的管事更是客气周到,时不时送些新奇的小玩意儿(比如他自己工坊做的便携式指南针或者加了薄荷脑油的提神鼻烟壶),很快就和府中上下打成了一片,连看门的护院见了他都笑着打招呼。所有人都觉得这位贾公子不仅本事大,人还特别随和有趣。
林如海在病榻上,自然也听林忠汇报着贾瑛的动向。当听到贾瑛并非只是在游玩,而是有目的地考察盐务相关,甚至问的问题直指盐政弊病核心时,林如海心中的惊讶和欣赏一日胜过一日。这个少年,不仅武力超群、精通医道,竟还对国计民生有如此深刻的观察力和洞察力?这绝非寻常商贾所能为!
这一日午后,阳光透过精致的雕花窗棂,暖融融地洒在静思轩内。林如海靠在引枕上,精神比前几日好了许多,脸色也恢复了些许红润。贾瑛刚为他换了药,伤口愈合得很好,粉色的新肉已经长了出来。
林如海看着贾瑛熟练地收拾药箱,那专注而沉稳的侧脸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英挺。他心中感慨万千,终于忍不住开口,语气温和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试探:“瑛哥儿(几日相处,称呼已变得亲近),这几日劳你费心了。老夫观你行事,心思缜密,见识不凡,绝非寻常商贾子弟。不知…可曾进学?”
来了!贾瑛心中了然。这几日他刻意展露的见识和“不经意”流露出的对时务的见解,终于引起了这位探花郎的注意。
贾瑛盖上药箱,动作不疾不徐,脸上露出一抹谦逊的笑容:“林伯父谬赞了。小子幼时家贫,幸得先母开蒙,读过几年私塾,认得几个字罢了。后来…遭逢变故,便随家中管事学些经营之道,四处奔波糊口。书是读得少了,不过闲暇时也胡乱翻些杂书,胡乱想想,让伯父见笑了。” 他坦承自己读书不多,但点明了“杂书”和“想想”,暗示他的见识另有来源。
“哦?读杂书?想想?” 林如海眼中兴趣更浓,追问道,“不知瑛哥儿都看些什么杂书?又对何事有所‘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